本報專欄--韓國瑜化危機為轉機的關鍵策略
http://www.cntimes.info 2019-12-01 03:20:00
![]() |
韓國瑜的最後手段就是揭弊,他必須在短時間內主動出擊。(資料照片) |
韓國瑜提出的二十六項政策,洋洋灑灑,包含外交、國防、兩岸關係、經濟產業、財政金融、觀光、教育、青創、社福、能源、退休安養、勞動等等,其中不少是針對蔡英文執政缺失,也有許多是因應國家未來需求,可以說既有迫切性與必要性,也有前瞻性與可行性。
韓國瑜提出的「捍衛中華民國、熱愛中華民國、堅持民主自由、莫忘世上苦人多」四大信念;以及「用人為才、傾聽民意、公平公正、依法行政、提升效率、為政清廉」六原則,看似尋常平淡,卻都是國家領導者對人民應有的承諾,過去幾年蔡英文沒有做到,現在韓國瑜重新提出,當然是要彰顯兩人的不同。至於「鞏固國防、確保台海和平的方向絕不改變;反對台獨、拒絕一國兩制的決心絕不改變;台灣安全,人民有錢的執政目標絕不改變」,則是宣示韓國瑜對於國家走向和兩岸關係的基本立場。
平心而論,相較於蔡英文在選前針對特定族群狂撒的政策支票,韓國瑜的的二十六項政策未必響亮動人,卻更加務實可行。因為蔡英文是「炒短線」,為求勝選,不計代價,一味標榜「加碼再加碼」;而韓國瑜則考量整體發展,衡酌國家財力,量力而為,不僅更有可行性,也更加合理。
問題是,台灣的選民對於政策並不特別重視。根據歷年選舉的經驗,台灣選民的投票取向往往是候選人取向第一,政黨取向其次,政見取向的優先程度不只比不上關係取向,甚至有時候還輸給買票。事實上,政見的好壞只對中間選民,特別是理性選民略有影響;對於早就心有定見的選民,敵對陣營提出的政見再好也不當一回事,會因爲政見而改變投票傾向的選民更少之又少。這是台灣民主的悲哀,卻是殘酷的現實。
【 第1頁 第2頁 】

版權 © 2006-2019 大華網路報 版權所有 用戶條款 隱私權聲明